《数据库索引,终于懂了终于懂了》介绍了为什么B+树适合做数据库索引,索引数据库的终于懂了索引分为主键索引(Primary Inkex)与普通索引(Secondary Index)。InnoDB和MyISAM是索引怎么利用B+树来实现这两类索引,其又有什么差异呢?终于懂了 MyISAM的索引与行记录是分开存储的,叫做非聚集索引(UnClustered Index)。索引 其主键索引与普通索引没有本质差异: 画外音:MyISAM的表可以没有主键。 主键索引与普通索引是索引两棵独立的索引B+树,通过索引列查找时,终于懂了先定位到B+树的索引叶子节点,再通过指针定位到行记录。终于懂了 举个例子,MyISAM: 表中有四条记录: 其B+树索引构造如上图: InnoDB的主键索引与行记录是存储在一起的,故叫做聚集索引(Clustered Index): 画外音:因此,InnoDB的PK查询是非常快的。 因为这个特性,InnoDB的表必须要有聚集索引: 聚集索引,也只能够有一个,因为行数据在物理磁盘上只能有一份聚集存储。 InnoDB的源码下载普通索引可以有多个,它与聚集索引是不同的:普通索引的叶子节点,存储主键(也不是指针); InnoDB由于数据行与索引一体,如果使用趋势递增主键,插入记录时,不会索引分裂,不会大量行记录移动。 假设有一个用户中心场景,包含身份证号,身份证MD5,姓名,出生年月等业务属性,这些属性上均有查询需求,并且有事务需求,必须使用InnoDB存储引擎。 最容易想到的设计方式是: 此时的索引树与行记录结构如上: 身份证号id_code是一个比较长的字符串,每个索引都存储这个值,在数据量大,内存珍贵的情况下,香港云服务器MySQL有限的缓冲区,存储的索引与数据会减少,磁盘IO的概率会增加。 画外音:同时,索引占用的磁盘空间也会增加。 此时,应该新增一个无业务含义的id自增列: 如此一来,有限的缓冲区,能够缓冲更多的索引与行数据,磁盘IO的频率会降低,整体性能会增加。 InnoDB为何不宜使用较长的列作为主键,这下懂了吧? 使用普通索引查询时,可能出现回表查询。 什么是回表查询? 还是上面的例子: 画外音:id是聚集索引,name是普通索引。 表中有四条记录: 两个B+树索引分别如上图: 既然从普通索引无法直接定位行记录,那普通索引的查询过程是怎么样的呢? 通常情况下,需要扫码两遍索引树。 例如: 是如何执行的呢? 如粉红色路径,需要扫码两遍索引树: 这就是所谓的回表查询,先定位主键值,再定位行记录,它的性能较扫一遍索引树更低。 常见的解决方案是覆盖索引。 什么是索引覆盖(Covering index)? 额,楼主并没有在MySQL的官网找到这个概念。 画外音:治学严谨吧? 借用一下SQL-Server官网的说法。 MySQL官网,类似的说法出现在explain查询计划优化章节,即explain的输出结果Extra字段为Using index时,能够触发索引覆盖。 不管是SQL-Server官网,还是MySQL官网,都表达了:只需要在一棵索引树上就能获取SQL所需的所有列数据,无需回表,速度更快。 如何实现索引覆盖? 常见的方法是:将被查询的字段,建立到联合索引里去。 对于查询需求 将单列索引(name)升级为联合索引(name, sex),即可避免回表。 画外音:属性sex不用到聚集索引查询了。 MyISAM和InnoDB都使用B+树来实现索引: 【本文为专栏作者“58沈剑”原创稿件,转载请联系原作者】 戳这里,看该作者更多好文问题1:MyISAM的索引结构是怎样的?
问题2:InnoDB的索引结构是怎样的?
问题3:InnoDB为何建议使用趋势递增主键?
问题4:InnoDB为何不宜使用较长的列做主键?
此时,如何来设计数据表呢?
问题5:InnoDB的普通索引存储主键键值,可能存在什么问题?
问题6:如何优化回表查询?
总结